关于我们 经典案例 联系我们
党员带头拆猪舍保生态 梅县区三和村退出传统养猪产业转型发展特色农业 “我养猪已经有10年了,现在配合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处理了存栏生猪。今后我计划种植果树、养点走地鸡,发展生态农业。”梅县区白渡镇三和村党支部书记古秋琼说。据悉,今年,位于白渡镇石窟河畔的三和村被划入畜禽禁养区。为此,该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多名党员养殖大户带头主动拆除了自家的猪舍,带动全村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顺利有效推进。 三和村划入畜禽禁养区后,该村党员积极响应,率先签约并拆除自家的猪舍,身体力行做出示范。古秋琼是养猪大户,家里有面积近500平方米的猪舍,近年刚刚投入数十万元修整好。得知三和村划入禁养区后,她没有推脱,而是积极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带头签约,迅速处理了存栏生猪。在古秋琼的带领下,村干部温裕和、陈伟超也完成了签约拆除猪舍。此外,该村党员干部主动学习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相关政策法规,反复上门做养殖户的思想工作,广泛宣传畜禽养殖污染的危害。 畜禽养殖是三和村的支柱产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要他们配合拆除猪舍并不容易。“第一次上门工作不顺利,就要接二连三地上门做工作,不断与农户沟通,打开他们的心结,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古秋琼说。经过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今年以来,全村共整治畜禽养殖户19户、栏舍5035平方米,清理存栏生猪2000多头。如今,石窟河水变清了,刺鼻的臭味闻不到了,河里的鱼虾又回来了。 传统养猪产业全面退出后,三和村召开党群联席会议,邀请村里的致富能手出谋划策,打造本村特色生态农业。根据三和村的自然资源条件,古秋琼计划将部分猪舍改建为柚果仓库,发展金柚种植业。“引导村民拆猪舍,并不是要打破他们的‘饭碗’,而是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饭碗’。”白渡镇党委委员温兴明说,希望通过拆猪舍保生态行动倒逼农业转型升级,淘汰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三和村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将筹资130万元拓宽3公里长的主村道。温兴明告诉记者,公交线路即将进村,便利的交通将为三和村今后发展农业种植和探索乡村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 (梅州日报记者钟妃彬 ) 飞,追了过去。白泰官进了另一个小院 逃而去。 只因她常年在山上修练武功,不知江湖大势的变化,以为姚了引还是像在柯府时的